成天听到重金属超标、农药污染、添加剂致癌,你是否恨不得把嘴巴缝起来?即便如此,你还是会去超市选购各种净菜、半成品菜肴回家做饭?就算惧怕地沟油、反式脂肪酸,可你仍然频繁出入小饭店、快餐店,解决简单一餐……
每当我们面对餐桌上的食物时,是否会对它们的来历和经历感兴趣?似乎我们回不到小时候“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岁月,在这几十年发生了什么变化?在上海食品学会前任理事长、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教授程裕东看来,这背后蕴藏着一门大学问食品经济学。
“民以食为天”,进入工业社会,食品就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美国称之为“食品系统”,英国叫它“食品产业链”,日本则命名为“食品体系”。
上世纪90年代,程裕东留学日本,不经意间读到了高桥正郎的著作《食料经济》。此人当时担任日本食品体系学会理事长,是日本食品经济学科创设者之一。
程裕东读后,忽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吃”就不仅仅与农业生产和运输有关,而是衍生出一个巨大的包含批发、流通、储藏、加工、制造、零售、外食餐饮及最终消费所形成的产业体系,使得食物资源生产至消费的空间、时间和社会性距离的日益扩大,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这些都是食品经济学要研究的。
“饮食外部化”就是一个典型线年前相比,人们在家做饭的次数明显减少。这仅仅是因为收入增加了吗?没这么简单。这说明,原先“农贸市场-家庭厨房”的简单餐饮模式被打破,中间插入了“食品多级加工、标准化烹饪和各类资源流通”等产业主体。
这些产业主体的从业人员、产业规模占到了整个制造业的10%左右,被西方国家称为“十分之一产业”。“当食品被一次次地加工,吃就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程裕东举例,现代外食餐饮业的兴起,节省了人们大量家务时间,于是就为娱乐、球速体育welcome旅游业提供了发展空间,但营养摄入、健康安全、资源环境等重大课题也同时摆在了食品供给方面前。
可以看出,食品经济学关注的是围绕“吃”所生发开的整个社会经济生态。程裕东说,食品经济学者认为,如果有政府对此进行顶层设计,将会有益于整个社会。比如,科学规划构筑区域性的食品物流体系、建立食品体系的数据系统。
怎样做到营养摄入?转基因食品安全吗?微波炉加热牛奶会致癌?面对网上铺天盖地的“养生段子”,相信不少即便受过高等教育的主妇,也会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
程裕东认为,我们有必要加强“食育”。日本2005年施行的“食育基本法”,把“食育”作为“德育、智育、体育”的基础。所谓食育,是指使每个国民,终其一生,以实现健全的饮食生活,继承饮食文化,确保健康为目的,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学习与食品相关的各类知识,并具有对食品的选择判断能力。
注意营养平衡、不偏食挑食固然是食育的应有之义,但认识理解食物资源的生产、餐厨垃圾分类再利用、食品添加剂的常识,乃至食品管理的知识,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他举例说,新鲜牛奶一定要在冷藏温度带保存,才能达到保质期间内的安全。这需要从出厂到进家里冰箱的全程冷链保藏。如果超市的货品整理员具有食品管理的意识,就不会在货物上架时,让鲜奶置于冷藏装置之外。反之,则可能使牛奶离开冷链,在保质期内变质。
程裕东认为,上海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推进此类工作,如能在“食育”上持之以恒,将会提升社会软实力。
接受记者采访时,程裕东再三说,他的专业是食品工程,“食品经济”只是自己的学习兴趣,并非在这个领域有所研究和贡献。
但他非常希望这个学科在我国本土化,因为这可能对理解和探明目前碰到的食品问题有所帮助,还可能对未来食品体系的发展,有所帮助。
2000年,他开设了一门选修课,名字就叫“食品经济学”。此后,上海海洋大学在经济管理学院设置举办了“食品经济与管理”专业。
“我们希望能向社会输送这样的人才,他们对食品有体系化理解,能够从整个社会经济的角度出发。”程裕东说,希望有更多中国学者致力于食品经济的研究,为“食”的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