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有无数学者留下来拥有无尽阐释空间的警式金句及对于新传的新定义遗产使得人为之倾倒。这些征引庞杂的新闻传播学大家,如芬克斯之谜,不断作为考察热点“幽灵”,围绕在新传考研之中。
纵观三年真题其中,那些最容易出现的“老熟人”们及高频高的理论点又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关注一下,给自己阶段性扫扫盲!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麦克卢汉是20世纪60-70年代国际传播学界最知名,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学者。“地球村”、“信息时代”、“重新部落化”、“媒介即按摩”、“意识延伸”等论述皆是出自麦克卢汉之口,虽然在当时看来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和论述晦涩抽象,宛如天书,但放到今天来看,他对电子时代和赛博空间的预言一个个都变成了现实。
麦克卢汉生前先后出版了《机器新娘》(1951)、《古登堡群英》(1962)、《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1964)以及《媒介即讯息》(1969)等著作,在他逝世后,他与人合著的《地球村》一书也于1980年出版。1988年,麦克卢汉与其子埃里克·麦克卢汉合著了《媒介定律》,进一步阐释《理解媒介》中的观点。在这些著作中,他提出了三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人的延伸”以及“‘热媒介’与‘冷媒介’”,这“老三论”构成了麦克卢汉媒介学说的主要内容。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该理论认为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和社会活动。即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和带来社会变革才是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讯息,才能真正存续。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该观点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的延伸,广播是人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反应方式。这个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进而探讨媒介与社会发展和人类感官能力之间的关系。
麦克卢汉用一种比喻式的论述将媒介区分为“冷热”两种:热媒介是指本身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调动更多感官和联想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如广播、电影、照片等。冷媒介是指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如电视、电话、漫画等。麦克卢汉对于两种媒介的分类没有一贯的标准,关于冷热媒介的判断也并非绝对,但是这个观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不同媒介作用于受众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也有区别。
麦克卢汉指出,电视和卫星等技术的出现,使地球“越来越小”,人类已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信息在瞬息之间即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而,地球已变成了一个小村庄。
“媒介及按摩”是麦克卢汉继“媒介及讯息”后一观点,强调媒介使用受众身体和精神情感的影响。媒介作为人接触环境的触角影响了其感知世界的模式,每一次触角的延伸也是一次人类自我的截断行为,我们用媒介代替感官机能,从真实感受进入到虚拟体会,这种媒介按摩正在麻痹自我意识,接受媒介所构建的拟态环境,从而疲于思考。
2.意见领袖特征以及大众传播效果形成中的作用(简答,南昌大学619,2023)3.意见领袖的特点及在传播中的作用(论述,东北财经大学334,2023)
4.意见领袖的特点及其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论述,南京财经大学440,2023)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Lzarsfeld,1901----1976),奥裔美籍著名社会学家,在形成现代传播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思想影响, 作为美国主流经验学派的代表人,也是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拉扎斯菲尔德最早将社会调查法系统地应用于受众研究,基于对研究方法作出的贡献,被称之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造者”。
拉扎斯菲尔德和卡茨在美国伊利县进行了选民投票影响因素的研究(传播学经典案例),调查大众媒介对政治活动的影响,并合作完成《人民的选择》这一传播学效果研究的经典著作,该著作也成为传播学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该书提出了“政治先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等概念和观点,结束了“魔弹论”理论的统治,传播学效果研究进入了“有限效果论”的时代。
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两级传播理论强调人际传播的绝对重要性,指出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 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 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该理论也使人们认识到大众媒介渠道和人际传播渠道在人们信息获取和决策中的作用。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一文中提出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的三功能说,即社会地位赋予、社会规范和麻醉效果。其中尤其强调的是两种隐性功能:授予地位的功能和促进社会准则实行的功能,以及一种麻醉效果这一负面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的社会研究传统试图将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参与性观察和深度访谈、内容分析和个人传记、专题小组研究和焦点小组访谈结合起来。其团队在“广播研究项目”中创造了“焦点小组访谈”。
2.施拉姆等人的媒介规范理论(简答,华中师范大学711,2023)
4.大众传播研究下的几种受众观及权利(简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334,2023)
威尔伯·L·施拉姆(1907~1987),美国传播学的主要奠基人和集大成者,被誉为传播学之父、传播学的鼻祖。他将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球速体育welcome修正使之系统化、结构化。1949年其编撰第一本权威性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标志着传播学的正式创立。施拉姆一生著作丰富,共撰写30多本传播学著作,包括《大众传播》(1949、《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1954)、《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大众传播的责任》(1957)等,并为传播学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
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下提出了循环模式。该模式关注传播的“双向”互动,传受双方互相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承担着编码、译码、释码的职能。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但该模式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有不符之处;它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中。
此外,1982年施拉姆在《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一书中从政治、经济和一般社会功能三方面进行总结,将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遗产传承归入政治功能的范畴,而把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等归入一般社会功能的范畴。施拉姆分类法的重要贡献是明确地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了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
1956年席伯特和施拉姆等人发表了《报刊的四种理论》,将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传播体制及其相应的思想结为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和报刊的苏联理论。四种理论所涉及的传播观念及体制,基本上包括了大众传播兴起以来的主要控制模式,即君主独裁式、自由放任式、自我约束与国家统管式。
部分线.斯图亚特霍尔的“接合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简答,同济大学440,2023)2.编码与解码(名词解释,华侨大学334,2022;名词解释,武汉纺织大学,334,2023)
3.霍尔的编码码理论(简答,内蒙古大学440,2023)(简答,华南理工大学334,2023)4.霍尔的三种解读(名词解释,北京工商大学711,2022)
5.霍尔的三种受众解码理论及意义 (简答题,中国政法大学440,2022)
斯图亚特·霍尔(1932—2014),英国社会学教授、文化理论家、媒体理论家、文化研究批评家、思想家,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了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的思想,被誉为英国文化研究之父。其主要著作有《电视讨论中的编码和译码》(1973),《文化研究:两种范式》(1980),《“意识形态”的再发现:媒介研究中被压抑者的回归》(1982),《意识形态与传播理论》(1989),《结构“大众”笔记》等,《文化、传媒、语言》(1980)等。霍尔对于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建构了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传播学研究新范式,带动了传播学历史上的革命性转变。
霍尔等“文化研究”学者认为,大众传媒之所以能够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装置”从事“合意”的生产与再生产,是因为它有一种“赋予意义”的独特功能。大众传媒通过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结构化等活动,每日每时地都在为社会事物赋予这样那样的“意义”,但“赋予意义”活动并不是客观中立的,其背后有着利益和意识形态的驱动。
由于传受双方编码和解码的规则不同,传受过程中会出现符码的差异。一般来说可能存在三种不同的解码方式:统治—霸权立场、协商立场、对立立场。第一种解读方式中,受众在编码者设定的框架内进行解读,认同主导的意识形态。第二种解读方式混合着相容的因素和对抗的因素,既保留一定的主导意识形态,同时又根据自己所在群体的位置做出一定的同意,受众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间处于矛盾和协商状态。第三种解读方式是受众在识破编码的意义之后,采取与占统治地位的编码完全相反的策略,根据自己的经验解读出新的意义。
“编码—解码”由斯图亚特·霍尔在《电视话语的编码和解码》一文中提出。霍尔认为电视话语生产和流通有三阶段:话语意义生产即制码阶段、节目成品阶段、观众译码阶段。在译码过程中受众有三种译码方式。在编码/解码理论看来,意义的编码与解码过程就是语言中的意识形态争夺和斗争。意识形态的影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妥协和对抗过程,这和葛兰西所说的霸权的建立过程非常相似,它不是一个单向的控制,而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复杂的斗争与妥协后建立的“普遍赞同”。
咬合在字面上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出或表达,即把单个章节连成一个具有意义的词语;二是形成一个弹性的联系,使文本和读者的社会情境之间被机动地联系在一起,令读者建立起认同感。霍尔正是利用了这个词的双关,来表述通俗文化是如何将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和受众的常识缝合在一起,从而实现统治者的霸权的。费斯克在研究中,利用了这一理论分析霸权的建立过程。
哈罗德·拉斯韦尔(1902-1978),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是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第一人。代表作有1927年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世界革命的宣传》、《宣传与推行》、《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等。他“对权力关系以及人物与政治的关系有创新研究,并对当代的行为政治科学有重要贡献”。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等方面。
拉斯韦尔首先用政治学观点对传播学进行系统研究,是公认的“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拉斯韦尔著有《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以及与人合编的《世界革命的宣传》和《宣传与推行》,他论及宣传的四个主要目标为激起敌人仇恨;瓦解敌人士气;保持与盟军的友好关系;保持与中立国的友好关系;并尽可能与其达成合作。他关于政治宣传和战时宣传的研究代表着一种重要的早期传播学类型,他对宣传的定义是“宣传是通过操纵象征物来影响人类行为的技巧。
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5W”模式为: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这一模式比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明确了传播学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五个基本内容,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但这一模式属于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拉斯韦尔最早对传播的社会功能做出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提出了传播“三功能说”:即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开创了大众传播功能研究的先河,为赖特、韦伯等学者以后对传播功能作出进一步的理论阐述,奠定了基础。
部分线.休眠效果(名词解释,华南理工334,2022;名词解释,中央财经大学440,2023;名词解释,北京交通大学440,2023)2.什么是说服效果研究?简述该理论的学者和主要观点。(简答,重庆大学440,2023)
3.简述恐惧诉求原理及在健康传播中的现实应用(英语作答题)(简答题,清华大学334,2023)
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1912-1961),美国实验室心理学家,耶鲁大学实验室心理学教授,在二战期间曾应聘担任美国陆军心理实验室主任,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霍夫兰毕生研究“态度和说服”相关问题,著有《传播与说服》等著作。
霍夫兰的主要贡献在于其劝服传播的研究。霍夫兰的说服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3年到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 这一阶段研究军内教育电影对提高士气所起的作用和效果;第二阶段的说服研究是从1945年到1961年,研究成果主要是阐述传播者、传播讯息、阅听人以及阅听人的反应四个方面。
1951年,霍夫兰对信源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并提出可信性效果概念:即信源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明效果越小。此概念说明对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进行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面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度的负面影响趋于减弱或消失以后,其说服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表明信源的来源和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在说服性传播活动中为有效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包括:内容提示法、说理法、诉求法。
“一面提示”指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时候,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两面提示”指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情感诉求较之理性诉求更可能导致态度的改变,然而现实一般是两者并用。在现实的传播内容中往往既有情感因素,又有理性因素,前者打动动受众的感情,改变其态度,后者使受众认识深入,改变其观念与行为。将二者结合,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服的效果最佳。
恐惧诉求是指在劝服信息中夹杂有威胁性成分,使受众产生惧怕心理,借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3.李普曼说思想是不可穿透的,群众的非理性是可塑的、固执不变的。是否同意此观点(简答,天津师范大学874,2023)
沃尔特·李普曼( WalterLippmann,1889-1974) 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雏形。作为一部传播学经典著作,该书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让读者能细细地体会到舆论现象的种种内在与外在联系。李普曼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同时提出了“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两大重要概念。
“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印象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
议程设置的思想雏形最早来源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李普曼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想“新闻媒介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像,这些想像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
部分线.梁启超(名词解释,湖南大学714,2019;名词解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685,2023)2.梁启超及其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简答,北京体育大学440,2023)
3.近代报刊形成的历史背景梁启超的新闻思想(简答,兰州财经大学334,2023)
4.谈谈梁启超的“耳目喉舌”论,谈谈新时代新闻记者怎样讲好中国故事。(简答,兰州大学440,2023)5.我国近代报刊历史背景、发展进程和社会意义。(论述,西北大学621,2023)
梁启超,近代中国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一生创办领导报刊17种,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梁启超从事报刊宣传活动27年,创立了“时务文体”,其办报实践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如报纸的“两大天职”说、衡量报纸好坏的标准、健全舆论的主张等等,都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影响,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资产阶级早期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我国新闻思想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梁启超的办报思想经历了三个时期,在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的办报思想主要是“耳目喉舌论”的提出,即报纸作为国君和臣民的耳目喉舌,它的作用便是“去塞求通”;在辛亥革命前期,梁启超形成了报纸是社会舆论机关的思想,主张提高报纸的社会地位,并提出报刊“两大天职”和“办报四大原则”;五四运动前期梁启超开始强调报刊的“言论独立”。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新闻记者、报刊活动家、政论家和出版家。他一生主办过6刊1报,创办了著名的“生活书店”。1926年10月邹韬奋接办《生活》周刊,正式开始了他的新闻出版生涯。“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从一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转变为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爱国者。《生活》周刊被反动当局查封后,邹韬奋继续创办了《新生》、《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生活日报星期增刊》、《抗战》、《全民抗战》等报刊。
邹韬奋在长期的报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提出了广为人知的 “韬奋精神”,即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气节;密切联系群众的人民报刊思想;密切联系群众的人民报刊思想;坚持言论独立, 力求办出特色;强烈的事业心和忘我的工作精神。
2.简述黄远生的新闻思想(简答题,汕头大学440,2020;简答,天津师范大学440,2023)
5.远生通讯”及其作者对新闻史的影响(简答,江西师范大学440,2023)
黄远生,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中最杰出的代表,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称其为“报界之奇才”。黄远生的文章犀利泼辣,观点鲜明,见解独到,能从常事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深度,因此时人赞誉他的文章为“洞朗轩辟,幽隐毕达”。他以自创的“远生通讯”对当时几乎每一个时期民众瞩目的重大问题都进行了及时而深入的报道。
1915年黄远生在其著作《忏悔录》中明确提出新闻记者必备的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记者所从事的采访写作需要其有敏锐的新闻敏感、踏实的采访调查、广阔的新闻来源和扎实的写作技巧。
2.范长江(名词解释,南大传播学,2020;兰州大学440,2021;名词解释,南开大学721,2023;名词解释,浙江传媒学院334,2023)
范长江,中国著名记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33年下半年起,开始向平津报纸投写新闻稿件,1934年底,首次用 “长江”笔名在《北平晨报》署名发稿,并担任该报特约通讯员。这是他从事新闻生涯的起点。范长江的通讯作品以记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与自然知识,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消息,笔触生动而有感情,刊出后受到广泛欢迎。他的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和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是长江成为名记者的代表作,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其中《 中国的西北角》第一次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1936年他发表《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介绍了西安事变的真相和中国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在国统区引起很大震动。他于1939年加入,从一个爱国的民主进步记者成为一名自觉为民族和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
1.(名词解释,四川大学440,2020;名词解释,湖南师范大学717,2023)
2.王韬新闻活动新闻思想(简答题,广西大学学硕)3.王韬在中国新闻史的地位(论述,武汉纺织大学440,2023)
4.《循环日报》(名词解释,华中师大825,2019;华侨大学440,2019;名词解释,天津师范大学 334,2022;名词解释,西北政法大学807,2023;名词解释,兰州大学440,2023;名词解释,重庆师范大学440,2023;名词解释,华侨大学440,2023)
他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被时人称为“中国第一报人”。1874年2月4日,他创办了《循环日报》,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由华人自己独立创办的报纸在他的手里诞生。在《循环日报》担任总主笔的十余年间,王韬写下了近千篇政论文章,开创了中国报人“文人论政”的传统。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并任主笔,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出版时间较长、影响极大的的报纸之一。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王韬在 《循环日报》上写了以《变法》《变法自强》《重民》等为题的大量政论文章,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第一个报刊政论作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报刊政论作家。根据他历年在该报发表的评论文章汇集的《弢园文录外编》是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循环日报》不仅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份以政论为主的报纸,而且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传播资产阶级政治改良思想的报纸。
1874年由王韬创办并主编于香港,在国人早期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是我国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立言强调变法自强是其思想内容的特色。
除此之外,邵飘萍、瞿秋白、戈公振、徐宝璜等重要人物也都曾多次考察,看到这对自己目前掌握有一个基础的把握了吗?
《潜行》发片尾曲MV 刘德华刘雅瑟演唱情感动人
球速体育welcome犯罪动作巨制《潜行》一曲双发,发布了...(591 )人阅读时间:2024-10-28情感故事: 异地恋三年相见时发现他已婚蓦然回首真爱就在身边
小丽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里,上学的时候她就一直很要强,从进...(993 )人阅读时间:2024-10-28《再见李可乐》曝情感视频 闫妮谭松韵谈亲子关系
近日,由王小列执导,刘倩、吴荑编剧,闫妮领衔主演,谭松韵领...(749 )人阅读时间:2024-10-28《逆行人生》曝主题曲 徐峥路演分享温暖情感内核
近日,电影《逆行人生》“为自己,跑起来”主题路演已圆满举行...(802 )人阅读时间:2024-10-28